号: 003187464/200803-00002 信息分类: 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机构: 必威体育政府
成文日期: 2006-05-26 发布日期: 2008-03-21 14:44
文  号: 宿政发〔2006〕12号 性: 有效
生效时间: 废止时间: 暂无
名  称: 【五年规划】必威体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政策咨询机关: 暂无 政策咨询电话: 暂无

【五年规划】必威体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必威体育档案馆 浏览量: 发表时间:2008-03-21 14:44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必威体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第二届三次人代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十一五”规划是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指导我市未来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运用市场、政策、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保障规划顺利实施。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认真做好规划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市发展改革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测,及时研究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会同有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重大问题要及时提出对策建议并向市政府报告。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纲要》,新闻单位要大力宣传《纲要》,全市上下都要深化对《纲要》的理解,增强执行《纲要》的自觉性、互动性和创造性,为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实现宿州崛起而努力奋斗!

 

 

 

二○○六年五月二十六日    

 

必威体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必威体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必威体育委关于制定必威体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系统总结了“十五”期间取得的成绩、经验体会及存在问题,客观分析了“十一五”时期我市面临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明确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认真制定了全面实现“两个跃升、一个崛起”的奋斗目标、战略重点和相关保障措施,是指导宿州今后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一、“十五”计划的完成情况

 

“十五”期间,是宿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各项社会事业长足进步的五年,也是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活力竞相迸发、团结奋进形象充分彰显的五年。五年来,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抢抓发展机遇,妥善应对宏观调控,努力战胜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不利影响,艰苦创业,克难奋进,在奋力崛起的道路上迈出可喜步伐。“十五”末,全市经济总量突破300亿元,年均增长8.6%;财政收入完成13.4亿元,按可比口径年均增长1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48亿元,年均增长15%。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跨越,城市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区域竞争力日益提升;工业化加速推进,宿州电厂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国企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加快发展的环境愈加有利;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招商引资规模五年翻了三番,大开放的氛围日益浓厚;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推进,社会政治大局和谐稳定。总体看,“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基本实现,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五”时期是宿州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改革开放程度最深、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更多的五年,全市经济已经迈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进入了历史上最好时期。在诸多困难和挑战面前,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经验:一是牢固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和机遇意识,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定不移地抓好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不偏离,团结一致,坚韧不拔,奋力崛起。二是坚持把大开放作为奋力崛起的主战略,在主动融入中抢抓机遇,在参与互补中加快发展。三是坚持既定的发展思路不动摇,锲而不舍抓好落实。强力实施“工业强市、开放兴市”战略,走出一条符合宿州实际、具有宿州特色的发展之路。四是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统一起来,在维护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维护稳定。五是坚持不断加大投入,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为经济既快又好发展构筑坚实平台。

在充分肯定“十五”发展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尚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与层次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结构矛盾突出,经济发展规避市场风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开放型经济发展滞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薄弱,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部分城乡群众生活困难,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相当艰巨;政府职能转变不适应经济和社会转型要求,影响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亟待解决,改革创新工作任重道远。

总体上看,宿州经济正处在以农业为主向工业为引领的转型期,正处在从艰难爬坡到奋力崛起的重要转折期。必须准确把握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清醒认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高度重视并逐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站在新的基点上正视发展困难,站在新的视点上谋划发展举措,站在新的起点上抢抓发展机遇,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以更务实的作风、更扎实的工作,加快奋力崛起的步伐。

 

二、“十一五”期间面临的形势

 

纵观“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我们面临的将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复杂环境。

(一)宏观经济形势带来的机遇

本世纪头20年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宿州来讲,更是非常重要的机遇期。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经济市场化、区域化和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大趋势不会改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正在得到充分发挥,产业转移和要素流动进一步加速,经济市场化、区域化和全球化成必然趋势,这为欠发达地区更多地吸纳生产要素,参与新一轮的产业分工,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是崛起战略全面实施,中部地区发展面临极好的政策机遇。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在“十一五”规划中进一步明确,将从概念层面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中部地区在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在资金和项目安排上,将得到更大的政策支持。在这一大背景下,我省也正在积极谋划率先崛起的发展战略,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大对皖北地区的支持力度。同时,在“东向发展”的战略部署下,省委把加快毗邻苏浙地区发展作为加快发展的重点地区,这些都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

三是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中央把实现五个统筹,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今后五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一个主导思路,提出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将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农村面貌将迎来新一轮的巨变。这对于改变我市农业大市的弱势地位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四是新一轮发展模式和制度创新进入关键时期,深化改革、节约资源成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十一五”时期将是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发展模式和制度创新的关键时期。国家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过程中,将围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着力自主创新,加快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在体制创新上具有后发优势,完全可以在开放上先人一走,改革上快人一拍,抢占先机,捷足先登。同时,在国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背景下,我市资源优势将进一步凸显,能源、原材料、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自身具备的发展优势

我市经济正处在新一轮增长的上升时期,进入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依托有利的外部环境和良好的自身条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必将进一步加快。

一是不断升值的区位优势。宿州襟连沿海、背倚中原、通江达海、连东贯西,京沪、陇海两条铁路以及四条国道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连霍、合徐两条高速公路全线贯通,与国内各大城市实现了高速公路的互连互通。从未来几年看,安徽明光到江苏睢宁、河南永城到江苏泗洪的两条高速公路即将动工,这两条高速公路的建设,对于打造宿州一小时城市圈,特别是对改变灵璧、泗县交通条件,拉动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京沪高速铁路、宿淮铁路项目前期工作正积极推进,我市与长三角经济圈的联系更加紧密。

二是日益凸显的资源优势。我市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是煤炭储量大、分布广,查明储量占全省煤炭资源量的10%以上。以煤炭为基础的电力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已建成和在建的装机容量迅速扩大,使我市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煤电基地。农产品资源充裕,粮、棉、油、水果、蔬菜产量均居全省前列,是全国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水果主产区、畜牧业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充足,形成了一支有一定产业素质的百万劳动力大军。这些优势资源越来越受到广大投资者的青睐。其他如土地、旅游等方面资源也有很大的潜力。

三是多年积蓄的能量正加速释放。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市经济实力、发展环境、支撑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工业经济、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经济增长的连续性、稳定性和自主性明显增强。华电宿州电厂等一批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对全市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鼓舞和示范作用。正在实施的“6+3”工程,符合必威体育情,顺应发展趋势。全市上下加快发展、求富思变的愿望更加强烈,团结一心,励精图治的氛围更加浓厚,各级干部把握机遇、推动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这是我们实现崛起的强大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宿州已经具备了快速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三)面临的制约和挑战

“十一五”期间宿州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经济边缘化的危机依然存在。我们面对的挑战,既有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的是自身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随着社会转型步伐的加快和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会经济成分、利益主体、分配方式、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利益诉求呈现多样性,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多变,这给我们做好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二是发展不够的问题亟待解决。我市在全省发展格局中处于人口总量居前、经济总量居中,人均水平落后的地位,处于以农业为主向工业引领的转型期,经济整体抗风险、抗波动能力较弱,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全面振兴宿州经济任重道远。我市600万人口中,500多万在农村,近200万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是要素配置的制约性因素进一步凸显。据测算,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日臻完善和市场配置资源的理性成熟,对我市来说,土地、原材料、资金等重要要素更加趋紧,人才、技术、知识等创新要素缺乏更为突出,实现要素集聚、加快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面临更大的挑战。

四是区域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我市毗邻地区如徐州、宿迁、淮南、淮北等地目前发展的势头异常迅猛,未来五年,他们经济发展的增速也普遍高于我市,加之我市吸纳生产要素的能力较弱、政治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及基础设施等亟待加强,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还处于劣势地位。这对我市赶超目标的实现和在皖北的崛起形成了较大的压力。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

总之,科学分析和正确认识“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既要充分把握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现实机遇,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更要看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未雨绸缪,积极应对,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牢牢把握“十一五”发展的主动权。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坚持不懈地在解放思想中抢抓机遇,在改革创新中破解难题,在科学发展中增创优势,同心同德搞建设,矢志不移谋发展。

 

 

三、“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预期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大开放为主战略,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工业化、城市化为核心,进一步突出东向发展、工业强市、项目支撑、中心城市带动和区域协调发展等战略重点,扩张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设和谐宿州,全面实现“两个跃升、一个崛起”的奋斗目标。

(二)发展目标

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奋力崛起的总体要求,“十一五”期间要努力实现以下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既快又好

到2010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生产总值达到600亿元(当年价),年均增长11%;人均生产总值实现1200美元,三次产业比重力争调整到30:40:30。城镇化率达到30%。

财政收入23亿元,年均增长11%。

利用内资实现100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实际利用外资力争实现1亿美元,年均增长30%左右。

外贸进出口总额力争完成1亿美元,年均增长30%左右。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260亿元,年均增长25%左右,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70亿元。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提高全体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青壮年文盲,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70%以上,高质量、高水平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学前教育,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提高到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形成高素质、低速度的人口增长格局。2010年,总人口控制在630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2‰以内。

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刑事犯罪率由目前的0.2%降低到2010年的0.15%。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城乡生活水平由小康向富裕迈进。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000元,年均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年均增长9.7%。

城乡居民的营养状况、健康水平得到较大改善。2010年,城乡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为30%和40%。全市计算机普及率达到5%以上。

城镇居住条件显著改善。2010年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5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

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保险覆盖城乡。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各种污染治理、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能力显著提高,2010年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

加大生态市建设力度,建立完善生态市建设的各项指标体系,全面提高全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010年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5平方米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左右,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

 

四、“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为确保各项发展目标的实现,“十一五”期间要着力解决工业化、城市化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一)深入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实施“东向发展”战略,是宿州改革开放的现实选择,是宿州崛起的必由之路。要充分发挥我市处于长三角纵深腹地的优势,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基础设施、产业项目和体制机制等方面加速向东对接,促进双向互动发展。

1.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合力推进对外开放

实施“东向发展”战略,要建立健全“政府推动、领导带头、以企业为主体、以园区为载体”的招商引资机制。把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牢固树立对外开放是第一要务,招商引资是第一政绩的观念,紧紧抓住沿海地区资本外溢和产业转移的机遇,主攻对浙江、苏南、上海等资本富集地区的招商,主要吸引浙企、浙商到宿州投资。大力引进资金密集型、资源加工型项目,全方位推动我市工业、农业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领域的对外合作,千方百计扩大引资总量。积极拓展境外招商,吸引境外大公司来宿建立生产基地,参与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国有企业的改组和基础设施建设。依托我市丰富的煤炭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加快一批煤矿和电源点建设,推动煤电、煤化工产业形成;紧紧围绕提升农产品综合加工利用能力以及延伸产业链条方面做文章。

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不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吸引外资新的增长点。实施一批道路、供水、污水、煤气、供热、垃圾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利用外资项目,探索采用国际公开招标方式和BOT、TOT方式引入国内外投资。

2.积极实施“跟跑”战略,加速融入徐州经济圈

“跟跑”发展是我市贯彻东向发展战略的属地化和具体化。跟跑苏北毗邻各县,一方面是借鉴、利用他们的先进经验,吸取教训,降低发展成本;一方面是咬住先进,保持在领先方阵,盯着不掉队,发挥后发优势,伺机赶超。“十一五”期间要以徐州都市圈建设为契机,打破行政区域界限,与徐州构建对话协调机制,加强联系沟通,建立高层会谈制度和部门衔接落实制度,主动承接辐射、主动融入参与,积极谋求错位发展。强化规划衔接,以徐宿两市为主体,积极联合周边城市,加强相互间规划编制和执行中的沟通,合作启动徐州都市圈实施规划的编制工作,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努力把我市建成华东地区能源供应基地和亚欧大陆桥沿线对外开放的产业基地。

加强经贸合作。重点加强煤电、机械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领域的合作,鼓励两市企业以资产、技术和品牌为纽带,实施地区联合,组建具有国内乃至国际影响力的集团,做大做强企业品牌。

促进设施共建。加快睢宁至明光的高速公路建设,增加两市公路网的连接点,研究启动徐州至宿州的城际列车、轻轨交通连接等项目建设。推动旅游合作,积极谋求两市在楚汉历史文化、淮海战役红色旅游、皇藏峪休闲旅游、黄河故道生态文化旅游等景区的联合开发和协同发展,加强区域旅游协作,共同建设“无障碍”旅游区。

扩大科技教育交流。积极发挥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大企业技术与人才优势,联合培养产业发展急需人才,合作建立企业研发基地,建立科研开发战略联盟,建设共同研发服务平台,促进资源共享,降低科技创新成本,提升两市整体科技创新水平。

3.加快园区建设,提高经济支撑能力

按照“土地集约经营、产业链式延伸、企业集群组合、资源循环利用”的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把宿州开发区和各县开发区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体制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城市发展的新区,成为对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前沿阵地。加大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体制创新力度,加快各类要素向园区集中。坚持开放式发展、保护性运作,集全市之力共同支持、服务开发区建设,鼓励引导外来企业采取参股开发、厂房租赁、项目招商等方式,参与园区建设管理,努力使开发区成为工业强市的骨干支撑,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利用必威体育经济技术开发区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有利条件,积极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新成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宿州循环经济示范园的带动作用,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等高科技产业。县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要立足于规划先行、突出特色,加快启动步伐,迅速扩大规模,通过完善服务功能和开放功能,引导产业关联度高的企业集群,形成专业化、规模化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建立工业功能区,构筑经济增长新板模块。

4.加快外贸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出口优化升级

实施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战略,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在抓好农产品和纺织品等重点出口商品的同时,有计划、有重点地把我市现代中药、原料药、精细化工、新材料等领域的产品扶持壮大,扩展国外市场。

积极同国际接轨,加快外贸出口信息化和出口企业标准化、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强外贸出口信息服务渠道建设,建立快速灵敏的反应机制,大力开展国际标准认证工作,促进企业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增强市场竞争力。

充分利用我市传统出口产品的优势,扩大韩、日、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的贸易总量。利用我市丰厚的楚汉文化底蕴,吸引港澳台商观光旅游、投资兴业。发挥我市距离连云港出海口较近的优势,以连云港作为对外开放和出口贸易的重要平台和对外通道,加大对外劳务输出和参外承包工程,广泛开展技术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推进宿州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树立工业强市理念,构建优势产业体系

立足现有资源和产业基础,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着力打造煤电化、加工制造、农副产品加工三个百亿元产业基地,重点培育一批“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发展壮大一批“铺天盖地”的成长型中小企业。放大产业规模效应,形成特色鲜明、支撑有力的产业集群。

1.煤电化产业基地建设

煤电化产业基地主要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煤炭生产,加快电源点建设,促进煤电联产,创造条件发展煤化工。通过五年的努力,力争把宿州建成全省能源生产、输出和煤化工的重要基地。

(1)煤矿建设工程

加大成矿区(带)矿产资源勘查和评价力度,保证基地建设的资源接续。开展重要成矿区(带)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和老矿区深部及外围勘探勘查工作,不断发现新矿种、新矿产地,保证老矿山的资源接续。力争5年内使已取得探矿权的3处矿产地(龙王庙、骑路孙、张大屯)具备开采条件,形成一定生产能力,并完成另外9处以矿业权(探矿、采矿权)为核心的煤炭开采前期工作,创造开工条件。

加大矿井的改、扩建和新建工作力度,进一步提高煤炭总产量。新建界沟、蕲东二号井、钱郢孜、龙王庙、骑路孙、张大屯、朱楼、金黄庄、杜楼等矿井,新增原煤700万吨左右。未来五年,地方矿井的投资力度将不断加大,产量将进一步提升,预计到2010年地方煤矿年产原煤可达260万吨以上,新增原煤生产能力140万吨。实施蕲东、桃园、蕲南等国有大型煤矿矿井技改工程,新增原煤约400万吨。

通过新建和对原有矿井的改扩建,到2010年,我市原煤年产量可新增1200万吨左右,总产量将达到2000万吨以上。

(2)电力建设工程

加快区内电源点的建设步伐,实现资源的就地转化和升值。“十一五”期间,力争实施华电宿州电厂二期2×1000MW发电机组、大唐电力和皖北煤电集团4×600MW空冷发电机组项目、华电国际2×25MW秸杆发电机组、蕲南煤矿2×15MW煤矸石电厂等一批电源点项目建设。配套建设丰原宿州生化公司、泗县中南钢铁、萧县龙盘等大企业自备热电厂项目。通过一批重点项目的实施,至2010年力争实现总装机容量5000MW,确保实现4000MW。

加强输配电主网架建设,建成500千伏东通道,基本建成市域220千伏主网架,建设220千伏萧县、泗县等输变电工程,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降低电网损耗。2010年,全市110千伏变电容量达200万千伏安,用电量达30亿千瓦时。

(3)煤化工建设工程

重点围绕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积极创造条件向煤化工方向延伸,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基地的档次和规模。

以省构建皖北重化工走廊为契机,通过招商引资和资本运作,强力吸引省内外、国内外的资金投资于煤化工行业。重点做好甲醇产业链开发,创造条件实施52万吨MTP、10万吨有机硅单体项目,使我市成为“走廊”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2.加工制造业基地建设

到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加工制造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加工制造业总产值的30%以上。

(1)纺织服装工业

围绕棉花资源优势,以现有骨干企业为龙头,以纺织面料和服装加工为突破,采用先进技术与装备,提升产品档次,努力扩大出口,加快博洋集团20万纱锭、砀山润达7万纱锭技改等纺织项目建设。重点扶持宿州鸿正服装服饰公司年产450万套制服、新北方服饰公司年产300万套服装、泗县新林服装厂扩建等一批服装加工企业发展,采取创牌和贴牌相结合的方法,迅速扩大规模,提高产品附加值。

(2)医药化学工业

重点扶持皖北药业公司,加快盐酸林可霉素原料药生产能力的扩张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加快推进皖北药业年产1800万支黄杨宁注射液、年产450吨硫酸粘杆菌素等项目工作。继续巩固扩大必威体育雪枫制药厂、安徽陇海制药厂的优势中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支持绿源中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王枣子国家一类新药开发及产业化工作。重点实施丰原宿州生化公司60万吨/年农产品深加工项目。

(3)机械电子工业

发挥我市机械工业基础优势,形成一批上规模的企业集团。加快安徽车桥公司10万套/年车桥系列和50万套/年制动器系列产品项目建设。做大做强矿山机械产品,支持宿州华龙矿机有限公司发展调度绞车产品。扶持安徽得力机械公司年产3万台套拖拉机和1万台农用工程机械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宝龙集团机动车尾气遥测仪的产业化进程,扩大宿州乔富公司节能灯具产品系列化,促进我市电子产业迅速起步。

(4)建材工业

提高节能降耗水平,发展高标准新型建材。大力推广散装水泥和发展商品混凝土,积极利用外地熟料,结合本地废渣资源,建设大规模水泥粉磨站。加快推进年产300万吨高标号水泥项目的前期工作。积极推进宿州陶瓷工业基地论证、选址工作,力争“十一五”末形成年产墙地砖1000万平方米、日用陶瓷3000万件的生产能力。抓好中南钢铁、元邦钢构项目建设,扩大我市重工业的比重和影响。以科苑集团并购重组为契机,加快年产8万吨塑钢型材项目实施进度。对PVC管件管材、塑料型材等产品实施技术改造,提升产品档次。

3.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

重点发展水果、小麦、畜产品、林产品的精深加工,突出特色,形成规模,培育壮大一批加工企业,提高农副产品的转化率和附加值。

(1)水果加工

以丰富的水果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水果产业集群,通过新建、改建和扩建,使水果系列产品产量达到20万吨,年转化鲜果80万吨,以宿州科技食品罐头公司为龙头,扩大水果罐头生产,加快美国熙可公司5万吨/年黄桃罐头和欣诚食品公司1.5万吨/年水果罐头项目建设;扩建丰原砀山梨业浓缩果汁项目,改造倍佳福食品有限公司原汁生产线;积极扶持萧县果园场葡萄原酒生产,通过招商引资和贴牌生产加快1.5万吨/年葡萄原酒项目建设,扩大规模,提高品质,形成品牌。力争经过五年的努力,使我市逐步成为华东地区乃至全国较大的水果加工生产基地。

(2)小麦加工

加快龙头企业建设,着力培育“皖王”、“东鼎”、“千禾”、“桅子花”、“祥超”等面粉品牌,打造2~3个全国知名粮食加工品牌。以东方面粉厂为龙头,组建东方面粉集团,重点支持东方面粉厂12.5万吨/年绿色营养强化小麦生产线、皖王集团1000吨/日面粉和4000吨/年膳食纤维加工、萧县锦丰集团小麦专用粉和方便面生产等项目建设,最终形成梯度清晰、层次分明、精粗有序的小麦加工群体。

(3)畜产品加工

以肉类和奶类加工为重点,大力开发冷却肉、分割肉、直接食用熟肉、乳制品及皮革加工等。推进宿州福润肉类、汉森“荷金来”、符离烧鸡加工、裴顿肉鸡加工、天牧乳业等项目建设。

(4)林产品加工

依托丰富的杨木资源,抓住国家鼓励和支持林纸一体化项目建设的机遇,加快60万吨/年林浆纸一体化建设,积极推进宿州申博木业新建、安徽绿洲人造板有限公司二期扩建和泗县层积材项目建设。抓好砀山薛楼、埇桥区顺河板材产业集群建设,扩大产业规模,提高生产技术,提升产品档次,力争产业集群产值超10亿元。

(三)加快中心城市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十一五”期间必须把建设现代化城市作为提升城镇化水平、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关键举措来抓,遵循城市化发展规律,把握城市化发展方向,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进一步壮大中心城市实力,加快构筑区域经济增长极。在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的同时,要抓好县城和重点镇建设,努力扩大城镇规模。

1.强化宿城区域中心地位

围绕“拓展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打造城市特色,改善人居环境”的目标,进一步提高城市品位,努力提升宿州城市形象。至2010年必威体育建成区(含符离镇)面积达6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60万左右,跻身于大城市的行列。

加强城市规划工作,完善规划编制体系。全面实施宿州城市总体规划,完成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加强政务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合徐高速公路出入口的交通联系,推进三区联动,协调发展。加快专项规划编制进度,重点完成四个片区(政务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沱汴三角洲区域、港口北路区域)详细规划。

继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以城市路网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造为重点,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点骨干工程,提高城市承载能力。计划五年内宿城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50亿元左右。全面完成城市西部、南部和北部路网的建设改造,建设三角洲公园、市体育中心,加快沱河穿城段综合改造,力争达到省级园林城市标准。完成垃圾处理场建设和污水管网建设,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70%、60%以上。

大力推进城市综合开发,积极构建皖东北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按照“一疏散二集中”的要求,坚持内涵改造与外延扩大并举,拉开城市框架,完善“L”型新区,促进人口从老城区疏散,建设向新城区集中,工业向开发区集中。改造好老城区,启动建设汴北新城区,实现跨新汴河发展。加快政务新区建设步伐,力争5年内政务新区初具规模。进一步完善开发区六纵六横道路网架,实现区内“七通一平”,加快工业项目入驻进度,配套建设商贸流通、现代物流项目,将开发区建成为宿城建设的新亮点。着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建立市、区、街道办事处相互衔接、分工合理、规范高效的城市管理框架,保持卫生整洁、道路畅通、安全文明、适宜人居的城市环境。

2.加快县城及重点乡镇建设

集中力量抓好县城建设,加快城市化步伐,强化聚集和辐射功能,力争向中小城市发展。推动区域城镇格局进一步均衡化,逐步形成以宿城为中心,砀、萧、灵、泗县城为副中心,以京沪铁路和206国道、陇海铁路、303省道等重要交通干线为依托的“两横一纵”城镇密集分布带。

埇桥区重点建设京沪铁路沿线和矿区城镇。符离镇纳入宿城统一规划建设。将蕲县镇建成宿南矿区中心镇,时村、曹村建成区域东北部的中心镇。

砀山、萧县重点发展陇海铁路沿线的城镇,同时加快徐阜铁路、连霍高速公路、602省道沿线的城镇建设。加强龙城、李庄、张庄寨等城镇和徐州、淮北市的经济联系与协作。

灵璧、泗县重点发展303省道、104国道和两县城至徐州观音国际机场公路沿线的城镇。

3.优化区域发展布局

根据地理区位、发展基础、资源环境和经济功能,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合理引导生产力布局和要素流向,着力形成以宿城为核心,萧砀、灵泗为两轴(简称“一核两轴”)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一核:即以宿城为中心打造宿城经济圈。进一步提高宿城集聚度和辐射力,成为全市最具带动力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实现率先崛起。重点抓好宿城中心城市建设,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打造加工制造业和煤电化产业基地,促进生产要素快速集聚,增强对周边的辐射和带动能力。挖掘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宿州循环经济示范园的优势,改造提升纺织、服装、食品、化工、医药、机械、建材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以煤电联营、生态纸浆、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光彩城大市场、华夏、美惠多、光明木材大市场等为依托,大力发展专业市场和现代物流业。

两轴:即打造萧砀、灵泗经济板块。萧砀经济板块,主要发挥其濒临徐州经济圈的地缘条件和资源优势,加快形成一批产业聚集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要加快煤炭等矿产资源开发步伐,推进煤炭、陶瓷、大型水泥资源开发建设。其次大力发展水果加工业,依托丰原砀山梨业、宿州科技食品、美国熙可公司等企业做大做强果汁、果酒和果蔬产品,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延伸水果加工产业链。依托萧县皇藏峪、砀山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等优势,广泛吸引国内外优质资本参与开发建设,完善景区基础设施,打造更加便捷的旅游交通网,使之成为徐州都市圈的生态观光旅游基地。灵泗经济板块主攻农副产品加工和畜牧养殖业,提高农业附加值和转化率。要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借鉴苏北快速发展的经验,以毗邻的苏北各县为标杆,实施跟跑战略,通过借船出海,大力提高经济开放度。

通过“一核两轴”的协调互动,合理引导生产力布局和要素流向,加快城镇化进程。

4.全面振兴县域经济

把振兴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奋力崛起的基础性工程,加强扶持和指导,鼓励和支持县区发挥优势,张扬个性,竞相发展。实施县乡财政振兴工程,进一步落实对县级简政放权的各项措施,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各县区围绕富民强县目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坚持以发展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为主,与本地资源优势相结合,与招商引资相结合,与推动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县城和有产业支撑的中心镇,努力扩大城镇规模,加快人口、产业、市场的合理集聚,促进其向中小城市发展。力争“十一五”末各县(区)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中位次明显前移。

(四)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把解决“三农”问题摆到重要位置,切实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文化程度,积极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强化现代农业意识,坚持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农业,用市场的办法经营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业集中,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以培育发展国家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全市农机化水平。在不同的农业区域建立农机化示范基地,鼓励和扶持多种形式的农机服务组织,提高农机化生产效率和农机服务效益。到201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600万千瓦,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83%。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引导各地发挥资源优势,优先发展名优特水果、速生工业原料林等,推进林纸、林板一体化。培育优质小麦、棉花、蔬菜等高效农业,实施农业标准化和种子工程,提高农产品安全生产水平,建立健全农产品准入制度。

2.积极发展劳务产业

把劳务输出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通过政府推动、政策鼓励、社会服务,引导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2010年,全市年劳务输出总量力争达到140万人,外出务工人数占全市总人口的22%,人均劳务收入达2000元以上,重点抓好劳务输出、吸纳、培训、返乡创业四项建设。积极发展以“订单培训”为主的农民就业技能培训,重点培育缝纫、家政、建筑防腐、电工、电子、焊工等重要工种,着力打造宿州劳务品牌。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创造良好环境,引导、支持务工经商农民返乡创业。

完善外出务工信息服务网络。依托政府招商联络处,增设劳动力输出维权中心。加快市、县(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并逐步向乡镇延伸,及时向农民提供准确的劳务信息。组建劳务输出中介机构,培育劳务输出经纪人。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事业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国家投资向农业和农村倾斜的机遇,强化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对农田水利、农村道路、电网、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的投资,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积极做好优质小麦基地项目续建以及新汴河、浍河、澥河综合治理工程,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条件。鼓励城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机构和人员到农村开展服务,逐步缩小城乡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差距。积极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高度重视农村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完善“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重点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发展农村通信、远程教育,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做好小城镇和村庄规划,加快农村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人居环境,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4.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任务,建立农村工作新机制,继续深化粮食、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稳定农村承包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壮大乡村财力,逐步化解乡村债务。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征地程序和合理补偿机制,切实解决好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基本建立覆盖全市农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提高农民素质。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点是农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经济协会,争取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市的绝大多数特色农产品和优势产业都有运作规范、机制健全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牵动,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运营机制。整合农业社会化服务资源,建立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良种繁育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农业信息服务等六大体系。

(五)完善基础设施,构建综合交通、水资源保障及防洪保安体系

着眼全局,统筹规划,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事关全局的基础性、公益性工程,夯实奋力崛起的发展平台。

1.综合交通体系

“十一五”期间,根据区域经济流向和东向发展要求,基本建成便捷畅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1)公路建设

在全市范围内建成以四条高速公路为主骨架,以国省道及重要县道为骨干,以县乡村公路为分支的四通八达、快速便捷的公路网络。计划投资100亿元,新建高速公路210公里,改造国省道320公里,改建县道600公里,乡村油(水泥)路4000公里。

高速公路及连接线建设。“十一五”末,全市形成“二纵二横”300余公里高速公路网。重点工程:一是泗永高速公路。该路线贯穿淮海经济区三省五市,是一条重要的区域高速干线。其中,必威体育境内约120公里。投资估算40亿元。二是明徐高速公路。该路线连接徐(州)宁(南京)高速和蚌宁高速,纵贯我市灵璧、泗县,我市境内约90公里,投资估算30亿元。同时,积极推进砀永高速的前期准备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加快高速公路宿州、灵璧、泗县、砀山连接线建设,更好地发挥高速公路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的功能。

国省道路网改造和出境道路升级工程。至2010年,力争全市国省道全部达到二级公路以上标准。计划改造国省道干线公路320公里,投资8亿元。

县乡公路改建工程。县道基本达到三级公路以上标准,县到乡镇和乡镇之间全部实现油路连通,全市基本实现行政村通油(水泥)路。

(2)公路运输枢纽建设

加快宿州公路运输客货运站场系统建设,重点是加快宿州合徐高速快客站建设步伐,建成一个高标准、现代化的客货运输中心。加大货运站点建设力度,积极推进必威体育集装箱货运站、零担站、现代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

(3)港航建设

全力推进新汴河航道改建和综合整治工程,按照新汴河航道规划的五级航道标准进行拓宽浚深,提高航道等级,并对沿线涵闸进行升级改造,提高灌溉能力。同时,加强与江苏宿迁市的衔接和协调,争取泗洪境内17公里主航道同步改造升级。

积极实施浍河航道升级改造工程,由六级航道升级改造成五级航道,新建蕲县五级船闸,加快浍河蕲县港口新建、扩建工程,提高通航能力。

(4)铁路与管道建设

加快推进宿(州)-淮(安)铁路前期工作进度,力争“十一五”期间建成通车。积极推进京沪高速铁路宿州段建设。

建设西气东输主管道至必威体育的连接支线、宿城供暖管道工程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

2.水资源保障及防洪保安体系

积极推进调水工程建设。深化水利投资体制改革,发挥政府投资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建设。配合省有关部门,认真做好淮水北调工程相关工作。针对我市水资源短缺的状况,采取多渠道调水的方式,实施新汴河调水工程,实现城市用水安全可靠,工农业用水基本保障。

建设节水型社会。积极实施市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电厂循环水工程和各县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合理开发地下水;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从灌溉土地转变为浇灌作物。在砀山、萧县两县水果、蔬菜基地上,大力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充分利用河塘、沟口或在河道上兴建梯级闸,建设一批骨干节水蓄水工程,增强拦蓄地表水的能力。

全面治理奎濉河干流及支流,使其防洪标准提高为20年一遇。对新汴河、崇潼河、南四湖、故黄河及安河等五大水系,开展规划治理。维修加固中型涵闸和中小型水库,加快我市淮河流域湖洼地治理工程规划的实施,逐步完善水利配套设施,分期分批治理病险水库,提高防洪抗旱能力,完善城市防洪体系,确保市区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标准。

(六)加快服务业发展,打造皖东北商贸中心

依托区位优势,初步建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管理规范、服务优质的商业体系,构架起立足皖东北、辐射黄淮海经济区、有一定竞争实力和较完善服务功能的区域商贸中心。

1.建设大市场,增强聚集辐射能力

宿城以皖北蔬菜副食品批发市场、光明木材大市场、光彩城大市场、宿州钢材大市场等为依托,按照突出专业特色的原则,加快沱河农贸市场、温州轻纺商城、城隍庙商城建设进度,扩展服务功能。尽快将宿城建成商户云集、交易规范、辐射范围不断扩大的大型专业性商品交易集散中心。

各县区以水果、奇石、皮毛、小麦、棉花、油料等地方名优特色产品为依托,重点发展砀山水果、灵璧奇石和埇桥粮食交易市场,发挥地方特产的优势,扩大市场规模,提高市场交易水平和档次。

2.培育龙头商贸企业,提高流通业的竞争力

加快必威体育商业网点布局规划编制工作,并严格按规划推进市场体系建设。

依托市内外一批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流通骨干企业,全力以赴抓好农村商品流通改革与市场建设试点,认真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和改造一批连锁店、配送中心、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初步建立起高效畅通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功能完善、流通有序、诚信和谐的农村市场体系。

扶持华夏集团、美惠多公司、苏果超市,着力培育成年销售额超3亿元的大型商贸企业集团,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建立一家集信息、仓储、配送、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物流中心。

培育和发展会展经济,加大特色产品宣传力度。从专业会展着手,认真办好农资产品交易会、中国灵璧奇石文化节、黄淮海农副产品交易会等,进一步拓展地方产品市场,扩大地方产品的知名度。

鼓励和支持中介服务、社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做好企业上市和企业债券发行工作,为投资经营者提供较为完善的综合服务。大力优化服务业结构,改造提升运输、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优先发展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新兴产业。

3.充分利用和开发现有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

“十一五”期间构建以楚汉文化为底蕴,以生态为主题的旅游产业,形成主题突出、功能互补、适应多层次游客需求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充分利用砀山黄河故道生态果林园、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大五柳风景区、灵璧奇石大市场、萧县书画一条街、赛珍珠纪念馆等地方旅游资源,以楚汉文化和黄河故道文化为主题充分挖掘宿州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萧县蔡洼淮海战役总前委会议旧址等红色旅游资源。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互动协助,积极开拓客源市场,整体联动,共同发展,积极融入徐州汉文化旅游圈。借助旅游业,带动商业、餐饮业、演出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七)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构建和谐宿州

社会事业发展事关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素质的全面提高,是统筹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整合教育资源,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形成一本多专格局。支持宿州学院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增强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实力,突出办学特色,壮大办学规模,提高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成为我市高职院校的龙头。促进电大实现多层次办学,专、本并举,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加大优质资源盘活力度,以宿州教育学院为基础,整合宿州逸夫师范学校,组建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加快教育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教育,形成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发展格局。

着力构建职业教育体系,注重提高劳动力素质和职业技能。组建必威体育高级技工学院,并力争把宿州卫校创办成宿州高等医专,使全市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达到3~4所。建设一批现代化职教公共实训基地,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适用型、技能型人才。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围绕优势学校、优势专业,采取划转、合并、迁建等办法,组建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中等职业学校。积极实施订单教育,扎实推进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及校际合作,建成一批现代化职教公共实训基地。

巩固“普九”成果,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必威体育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巩固“普九”成果,提升内涵质量。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继续搞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布局调整,整合配置教育资源。切实提高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水平,增强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扩大学校规模,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高质量、高水平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础条件较好的县区,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70%以上。同时,积极发展幼儿教育,逐年提高学前儿童入园率。

2.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

加快“科技兴市”步伐。坚持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支撑,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努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升级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能源、资源、环境等关键领域的重大技术攻关。加大产学研结合与财政的支持力度,全市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要逐年提高。支持大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特别是技术中心建设和升级,抓好产学研合作示范点和重点项目建设。坚持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创新相结合,以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强力推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坚定不移地抓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和农村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带动作用,加大科技示范力度,带动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意识和科学素养。

加强科技基础平台建设。支持和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科研机构和研发中心,使之成为集聚科技人才、引领科技发展的示范基地,围绕工业强市目标和“6+3”工程的实施,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企业。加快科技创业中心建设,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

3.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多体制、多层次、多渠道完善文化娱乐体育设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文化产业发展要形成鲜明地方特点,泗县的泗州戏,灵璧的钟馗画,萧县的国画,砀山的民间艺术,埇桥区的书画、杂技等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要加大扶持力度。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建设市级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形成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适应新形势需求,扩大老年活动中心建设规模,做好为老服务工作。积极培育广播影视业、出版发行业等新兴文化产业。建成以市广播电视大楼为中心的节目制作播出基地,建设数字化、自动化为主,无线有线相结合的广播电视技术新体系。建制镇以上城镇普及有线电视,广播电视覆盖率100%。

重视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强医疗保健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全面落实初级卫生保障发展纲要,形成多层次的预防、医疗网络,使医学科技水平、卫生服务质量、防治疾病能力、城乡卫生和人民健康的各项指标达到较高水平。必威体育建成具有省级水平的综合性医院,积极创办心脑血管、儿童保健等专科医院,扩建县城和市级综合医院、中医院。重要建制镇拥有中心防疫站、保健站等设施。加强乡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救助制度。健全卫生监管体系,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逐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保障群众的食品、药品和医疗安全。

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建成必威体育综合体育中心和体育馆,力争达到能承办省级综合性运动会和全国单项比赛的标准。各县城、重要建制镇的灯光球场、游泳池等设施基本配套,增加城乡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康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长期稳定低生育水平。全面贯彻计划生育法规和政策,加强计划生育基层服务网络建设,普及城乡生育保健服务,提高新生人口素质。在继续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同时,加强人口综合调控,注重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综合治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整体素质。

做好妇幼保健工作,切实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建立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促进妇女、儿童事业的健康发展。提高残疾人和残疾儿童的福利水平,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

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开发开放档案资源,大力推进档案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建设。

4.构建和谐宿州,巩固和发展安定有序的社会局面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率。扎实推进“生态宿州”建设,强化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综合治理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绿化率、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继续抓好生态县及农业生态示范村、镇建设,加强酥梨种质资源、皇藏峪国家级森林公园保护工作。继续抓好奎濉河综合整治及新汴河、沱河、浍河、濉河河流污染控制,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努力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城镇街道社区和重点乡镇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大力推进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继续完善基本养老和失业保险制度,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工伤和生育保险,逐步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制度。关注和解决困难群众与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健全城乡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制度,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做好退伍和离退休人员的安置工作,适当增加优抚投入,提高抚恤补助标准。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加强食品、药品、餐饮、卫生安全监管,严格市场准入和安全标准。加强各种自然灾害预测预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畅通诉求渠道,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大对动物疫病、防震减灾、武警消防等关系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工作的投入,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深入推进“平安宿州”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大局,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五、“十一五”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增强创新意识,着力推进思想解放

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坚决冲破一切影响经济发展的思想束缚,把加快发展作为解放思想的目标导向和大胆探索的行动指南。鼓励各县区对毗邻地区实施效果显著的政策实行“拿来主义”,在依法合规前提下,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和省里的政策,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举措、更加灵活的管理制度,大力弘扬敢闯、敢冒、敢试、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凡是有利于发展的事就放手地干,做到一切为了发展,一切围绕发展,一切服务于发展,努力在全市形成鼓励探索、宽容失误、奋勇争先、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着力突破制约发展的体制障碍,让一切创业的源泉充分涌流。

(二)强力扩大投入,坚定不移地推进“6+3”工程

重点围绕六项产业基地和三项基础设施,千方百计抓好重大项目建设,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严格落实重点建设项目领导责任制和年度考核机制,加强政府部门与业主单位的协调,集中力量抓好“十一五”期间50个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宿州华电二期工程、泗永高速、宿淮铁路、丰原宿州生化农产品深加工、淮水北调、浍河航道、林浆纸一体化等项目开工建设。力争形成一批新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群,使我市资源配置更加优化,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在项目的布局和选择上,既要抓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又要抓技术层次较高的新兴产业;既要抓顶天立地的大项目,又要抓铺天盖地的中小项目,努力形成开发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的良性格局。

(三)不断深化改革,推进机制体制创新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全面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更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推行电子政务,提高政府效能,降低行政成本。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放宽项目审批条件,对一般性竞争项目推行登记备案制,对政府投资项目,加强监督稽察和投资管理,切实提高投资效益。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增强金融服务功能。

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结合招商引资、企业脱困、机制创新等工作,加快国有企业改制和民营化步伐,大力发展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培育一批成长型的中小企业集群,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增加到400家以上。

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市场硬件、规则和网络建设,建立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完善经营性用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规范土地一级市场,活跃房地产二级市场,培育发展技术、劳动力、产权等要素市场。加强市场监管,健全产品质量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加强“信用宿州”建设,逐步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体系。

(四)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大力推进全民创业

要突出抓好环境建设,继续大力营造优良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开公正的政策环境、公平统一的市场环境、诚信明理的人文环境、政治清明的廉政环境,不断增强投资吸引力,打造要素涌流的洼地。要重点抓好“投诉、查处、打击”三个环节,突出解决有法不依、滥用职权、干预市场、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严肃查处破坏环境的人和事,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创新劳动、人事、教育培训制度,形成尊重知识、爱护人才、积极创业的社会氛围。

大力推进全民创业。认真落实各项鼓励政策,努力在全市上下营造一种关心、支持、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舆论氛围,激发全社会的创业热情。重点帮扶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市场好的民营企业,引导民营企业以土地、资金、技术、品牌等资产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使其做大做强。引导民营企业进行制度创新,规范经营,健康发展。

(五)加强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推进政务公开,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参与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全面提高公民法律素质。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不断提高全体公民文化素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积极开展对外宣传与文化交流。积极争创全省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进一步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更新管理观念,强化服务意识。健全政务公开制、服务承诺制、限期办结制、首问负责制、失职追究制等各项制度,着力营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政府服务平台。坚持以人为本,注意倾听民意,始终关注民生,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十一五”期间,实现宿州在皖北地区的崛起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期盼和神圣职责,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迎接新挑战,再造新优势,实现新突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